搜索
ss

ABOUT US

关于尊龙凯时

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
尊龙凯时缩小“硬差距” 填补“软落差”——成都为超大城市城乡融合发展探路

尊龙凯时缩小“硬差距” 填补“软落差”——成都为超大城市城乡融合发展探路

尊龙凯时一直以来,成都乡村地域广、面积大、人口多,“大城市带大农村”的特征明显,促进城乡融合发展,既是问题倒逼,更是发展所需。 从城乡统筹,再到城乡融合,拥有2100多万常住人口的成都一直在探索。近年来,以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为引领,以协调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和新型城镇化战略为抓手,作为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四川成都正在为超大城市城乡融合发展探路。 守护“一老一小” 老旧小区“蝶变焕新” 走进成都金堂县赵镇街道,“惠邻食坊”、儿童阅览室、儿童乐园等一应俱全,聚焦关爱“一老一小”的“15分钟社区幸福生活圈”让村民更安心。 “从吸纳社会资金60余万元打造‘惠邻食坊’,到儿童阅览室、儿童乐园的建设……全龄友好社区软硬件服务的提升,让基层社区居民的幸福指数随之攀升。”成都金堂县赵镇街道米家巷社区党委书记兰俊说。 “白天我们要在厂里打工,很多时候顾不上照看娃娃,孩子吃饭、写作业都成问题。”赵镇街村民王女士说,家附近的托管班解决了村民们的后顾之忧,还有志愿者帮助孩子辅导作业,方便又安心。 目前,“惠邻食坊”“长者食坊”公益食堂已累计服务老年群众1.5万余人次,让老人们能够就近吃上热乎可口的饭菜;建成儿童阅读室16个、儿童乐园3个,设立户外活动区25处,已服务儿童8000余人次……擦亮乡村“一老一小”服务“温暖底色”,赵家镇街道是成都持续加强城乡基层公共服务建设的一个缩影。 以一隅观全域,推进城乡融合发展,成都正着力提升基层教育、医疗、文化、养老等公共服务设施。 干净整洁的院落环境,井然有序的出行通道,设施齐全的儿童乐园……工人村社区位于成都市金牛区驷马桥街道,经过更新改造后焕然一新。 这里曾是成都市内最大的城中村,片区有2700余户居民,始建于二十世纪50年代,是成都第一批城市建设者的职工宿舍区,居住着不少建筑工人。 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和社会变迁,历经70余年岁月洗礼,工人村社区逐渐没落,老房子日益破败、建筑安全隐患突出、公共配套不足,道路坑洼不平、天上电线如蜘蛛网般密集,居民更新改造呼声强烈。为回应民生关切,2022年3月,金牛区正式启动工人村片区更新改造项目,按照“总体规划、连片打造、多元共治、集中呈现”的总体思路,稳步推进片区更新改造。 “以前门口是一个卖鱼的摊位,路面到处是积水,走路都害怕会滑倒,空气中时常有一股鱼腥味。”提到过去的生活环境,在这里居住了20余年的老住户李永忠直摇头,不过转眼又乐呵呵地说:“现在大变样了,整体改造后,小摊贩没有了,环境整洁了,能闻到花香了。” 一个个老小区华丽变身,一栋栋老楼旧貌换新颜。四川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城市更新处数据显示,截至今年10月底,包括成都在内纳入2024年改造计划的老旧小区已开工7632个,开工率达89.54%。同时,成都多地还不断创新老旧小区改造模式,广泛收集居民改造诉求,通过多维度实施改造提升、微项目治理等方式,因地制宜规划绿化景观区、合理施划停车位、提升配套功能设施建设,让小区居住环境大为改善。 记者了解到,四川还修订了《四川省物业管理条例》,对老旧小区(院落)建立物业管理机制予以明确,引导居民因地制宜采用专业物业企业、公益性物业机构、居民自治管理等方式,解决好老旧小区物业管理问题,激发社区治理“新效能”。 依托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成都邛崃天台山正在大力发展生态文化旅游产业。 记者 董小红 摄 区域“牵手”协同发展 新兴产业蓬勃生长 构建城乡产业生态圈,探索城乡产业协同发展新模式……近年来,成都持续提升乡村产业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水平,努力走出一条超大城市城乡融合发展、“三农”现代化建设的新路。 塔吊林立、机器轰鸣,多台施工机械正有条不紊地紧张工作……走进位于成都邛崃市天府新区半导体材料产业功能区的紫宸科技厂区,到处呈现出拼经济、搞建设的热潮。 地处郊区的邛崃市与位于主城区的天府新区“携手”,邛崃市天府新区半导体材料产业功能区近年来蓬勃发展,尤其是新能源新材料产业表现强劲,交出了亮丽的“成绩单”:今年5月,实现规上工业产值19.3亿元,同比增长15.9%,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达10.03%;今年前5个月,累计实现规上工业产值77.7亿元,同比增长28.5%,邛崃市规上工业在成都近郊区县排名第一位。 亮眼的数据凸显城乡区域协同创新带来的强劲动能。 邛崃市天府新区半导体材料产业功能区规划面积30.73平方公里,入驻企业320余家,是成都市绿色低碳产业——动力电池及储能产业主承载地、成都市新能源新材料两大重点产业主承载地。 记者了解到,2016年,天府新区成都管委会与邛崃市签订了产业合作协议,开启了“天邛”结对合作序章。8年来,双方围绕规划同图、产业同链、交通同网、招商一体、干部交流等开展了一系列务实有效的合作,构建起“总部+基地”“研发+生产”的跨区域合作模式,为探索跨区域优势互补、协同创新打开了广阔空间。 同时,按照“大城市带大郊区”的发展思路,邛崃市还以创新链驱动生产链,布局了羊安新城科创中心、综合运营中心等高品质科创空间,带动区域乡村共同发展。 去年末,总投资35亿元的中发天信航空发动机生产测试项目在成都青羊区、崇州市两地同时落地;成都高新区与大邑县、四川电影电视学院签约共建“数字影视文旅产业发展先行示范区”,将聚焦影视剧及短剧拍摄基地、AI剧本创作孵化、AI微短剧创制等展开合作……破解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成都通过内部组“CP”来激活区域转型发展动能。 记者了解到,成都市已启动区(市)县跨区域结对联动建设行动,形成8个联动合作区域,从产业协同、资源下沉等方面展开深入合作。在现有探索基础上,成都还将进一步深化经济区与行政区适度分离改革,统筹推动超大城市转型发展的路径探索。 文旅融合创新模式 引领乡村振兴新风尚 走进四川成都市蒲江县铁牛村柑橘生态果园,橘树上悬挂的“柑宝宝”标识牌引人注目。一棵树一天一元钱,认养人就可以成为“柑爸柑妈”,生动有趣的认养模式,让更多人参与到当地的生态种植中。 “柑宝宝”的兴起,是四面八方的创业导师涌入乡村,带动村子蓬勃发展的缩影。每天,黄海英都要到铁牛村果园看看耙耙柑生长情况。这位曾经的上海金融白领,身着棉布衣、头系丝巾、脚踩平底运动鞋穿梭在果园中。“最开始来这儿,是想找个养老的地方,来了后发现,乡村大有可为。”黄海英说。 在黄海英等一批外地回流人才的带动运营下,“丑美阿柑”品牌创立,生态农人培训计划拉开帷幕,亲子课堂、“铁牛大讲堂”等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也在村里兴起……村里产业原本比较薄弱,经过一群创业导师的经营,如今,村里已经培育出5家公司、2个公益机构和1个村级联合体,专注有机种植、人才引进培养、生态农业发展等多个领域。 34岁的村民张晓英以前是家庭主妇,主要在家带孩子。2017年,她应聘到村里的陶艺体验馆工作,成了一名陶艺体验制作师。“每到周末和节假日,村里游客就爆满。”张晓英说。 目前,明月村已引进艺术家、青年创客100余位,引进孵化文创项目52个。新老村民携手共同创建诗意新村。 文旅融合引领乡村振兴新风尚。聚焦激活人、地、钱等资源要素,破除城乡要素自由流动制度壁垒,增强内生发展动力,明月村是成都推进城乡融合发展的生动注脚。 今年11月13日召开的成都市委十四届六次全会通过了《中国共产党成都市第十四届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决议》,其中提出,完善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优化调整城市新区、中心城区、县市新城发展格局,深化城乡土地制度改革,完善强农惠农富农支持制度,统筹推进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 在成都,越来越多的乡村生态优势正转化为发展动能。 走进成都天台山萤火虫微博物馆,仿佛置身萤火森林,整个展馆通过植物造景模拟萤火虫的光影效果,不仅可以近距离观察珍稀萤火虫的实体标本,还可以学习与萤火虫相关的科普知识。 依托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天台山正在大力发展生态文化旅游产业。萤火虫微博物馆、萤光奇遇夜游表演……绚烂的灯光氛围、光影艺术装置以及互动投影等方式的呈现,给游客带来全新的视觉美感和独特的游览体验,不仅让天台山成为远近闻名的旅游胜地,附近村民也获得了实实在在的“流量”。 生态环境好了,萤火虫飞舞起来了,村民的钱包也鼓起来了。65岁的成都邛崃市天台山镇三角社区村民王兴海感触很深,看到每年来看萤火虫的游客多了,他带着老伴儿把自家房子改建成了农家乐,如今已经有了一批稳定的客源。“去年旅游旺季一个月接待了近2000人,今年我们再打扫出了16间客房,迎接更多客人。”王兴海说。 为乡村振兴快速发展注入“大能量”,当前,基础设施向乡村延伸、公共服务向乡村覆盖,乡村面貌焕然一新、特色产业蓬勃发展……在成都,城乡一盘棋携手共荣的格局正在加快形成。

相关新闻

上一页
1

CONTACT 

联系方式

温州巿平阳县万全轻工基地家具园兴阳路18号

MESSAGE

在线留言

留言应用名称:
客户留言
描述:
验证码

©尊龙凯时·(中国)人生就是搏   粤ICP备7107892267号   网站建设:中企动力  温州